痛風的中醫治療與保健
李主強醫師
一位約40歲,據西醫診斷長年罹患痛風的男性,雖尿酸正常,但仍因痛風頻繁發作而來中醫就診。患者平時已減少攝取肉食的量,多吃蔬果,但仍在下肢關節常有痛風即將發作的不適感,而若發展為疼痛,則必須吃西藥止痛藥來緩解發炎現象。
在進行舌診與脈診後,醫師判斷患者為濕熱為主的證型,開以茵陳五苓散為主的中藥處方,患者服用三天,痛風欲發作的感覺即緩解,且期間皆無服西藥。後來持續以這一處方調整體質,患者約一個半月左右皆無發作痛風。目前續以中藥改善體質,並計劃有策略的停服中藥。
痛風(Gouty Arthritis)是國人常見疾病,據統計,台灣約有 1% 的人受痛風所困擾。痛風是尿酸結晶(Urate crystal)沈積在「關節腔」引起發炎所造成的。血液中的尿酸含量過高,是罹患痛風的危險因子。這也是為何有人稱海鮮火鍋是「痛風餐」,就是因為特定食物含有高普林(purine),而尿酸是普林的代謝產物,攝取這類食物,會增加血液中的尿酸量,進而增加痛風發作的機率。最常耳聞的高普林食物,大概就是肉類、豆類、蕈菇類,痛風患者通常會盡量避免食用。
然而根據較嚴謹的調查,台灣人急性痛風發作的主要誘因,以「啤酒」為最高,再來是「海鮮」與「內臟」類食物;也有研究顯示,每天攝取 2 份肉類食物的人,比每天攝取 1 份肉類的人,會有高約一半的機率罹患痛風,但吃植物性高普林食物(如黃豆、蕈菇類),卻不會增加罹患痛風的機率。另外,每天喝 2 杯以上含糖飲料的人,痛風風險比幾乎不喝的人高出一倍左右。總的來說,留意酒類、海鮮及內臟類食物的攝取,應是避免血液中尿酸過高的主要關鍵。
然而,血液中尿酸過高(尿酸正常值:男性 3-7 mg/dl 、女性 2.5-6.5 mg/dl)雖是痛風的危險因子,卻不等於痛風。有 1/3 痛風發作的病人,血中尿酸值是正常的。這便給中醫針對痛風的治療和預防提供一定的空間。
痛風在中醫觀點裡會牽涉到「痹證」這個複雜的領域。「痹」通常以肌肉、筋骨、關節處的「酸、痛、麻、重、屈伸不利」來表現,是因內在正氣不足,加上外的「風、寒、濕、熱」侵襲所造成。如果病程持續較久,又會加上中醫所謂「痰、瘀」的問題。所以說情況相當複雜,若要稍微簡化,可以歸納為風、濕、寒、熱、瘀、虛六大重點進行治療。
每個重點都有它所獨具的特色。
概略來說:
「以寒為主」的痹證,疼痛劇烈、膚色不紅、觸之不熱、遇熱痛減、受寒痛增;
「熱痹」的疼痛劇烈,與寒痹症狀相似,其他相反,包括疼痛處局部有明顯紅腫灼熱、遇冷痛緩;
而「以風為主」的痹證,則是酸痛處游走不定,有時在上肢、有時在下肢;
「以濕為主」的痹證痛處固定,伴有重感或腫脹;
若「瘀」證明顯,則疼痛時輕時重,關節常腫大甚至變形、屈伸不利;
「虛」證則常與「肝腎虧虛」有關,甚至會牽連到「心」,要從這幾個「臟」的虛證表現,加以辨別。
在診斷時透過分析這六種重點的比例不同,以及互相影響的關係,就能給予中藥或針灸治療,依中醫觀點達到保養,和預防「痹證」發作的效果。而「痹證」的治療也不限於西醫診斷中的痛風(Gouty Arthritis),對於各種類的關節炎,都是一種切入治療的方式,可以達到改善症狀、調整體質,甚至最終減低藥量或停藥,而仍能正常生活的目標。
<本文僅提供患者衛教及學術交流使用,若有相關疾病症狀,仍需就醫請醫師評估診療,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。>